湄潭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5年3月26日获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黔府函〔2025〕85号),现予以公布。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规划》包括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空间层次。县域范围为湄潭县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865.5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为湄潭县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涉及的湄江街道、黄家坝街道和鱼泉街道,总面积为31.52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二、目标定位
推动湄潭县着力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茶旅融合康养示范区、茶叶生产加工与贸易基地。
三、国土空间格局
筑牢国土空间底线。到2035年,湄潭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4.36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4.6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59.91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31.77平方千米以内。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
图 三条控制线规划图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落实贵州省级规划关于湄潭县作为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和遵义市级规划的乡镇单元主体功能定位。城市化地区包括湄江街道、黄家坝街道、鱼泉街道和永兴镇。农产品主产区包括西河镇、复兴镇、马山镇、高台镇、茅坪镇、兴隆镇、洗马镇、新南镇、抄乐镇和天城镇10个镇。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石莲镇。
图 乡级行政区主体功能定位分布图
构建县域“一核三区、一心两轴”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
一核。百面水生态核心,以百面水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兼具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功能。
三区。依托城镇发展阶段和地域特征形成的三大特色分区,分别为中部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北部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区以及南部生态保育和观光旅游区。
一心。以中心城区为引擎,打造县域经济核心增长极。联动周边永兴镇、兴隆镇、天城镇、抄乐镇,提升中部地区集聚能力。
两轴。东西向城镇综合发展轴,主要依托国道G326,向西紧密对接遵义市中心城区,向东联合凤冈一体化发展。南北向城乡生态融合发展轴,融合生态景观廊道与城乡融合发展轴,,沿省道S102串接周边乡镇、重要生态功能区、景观节点等,打造一条生态景观融合、城乡功能复合的发展轴。
图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
四、农业空间
围绕坝区、现代农业园区以及正在申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三区”建设优化县域农业空间布局,规划构建县域“一区三片多园”农业空间格局,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落实乡村振兴发展要求,分类引导乡村发展,提升人居环境,统筹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五、生态空间
贯彻落实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生态空间格局,规划构建县域“一核两廊多节点”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夯实绿色生态基底,加强县域内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对境内河流水系进行综合整治,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六、城镇空间
优化城镇与乡村居民点布局,提升县域中心综合服务能力,强化省级经开区、农高区、各镇区等功能区的支撑作用,规划构建县域“一心两轴多点”的城镇空间格局。加快转变城乡发展方式,引导产业空间集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城乡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合理安排增量用地,有效推进存量用地盘活利用,促进城乡空间向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
七、产业空间
促进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围绕湄潭资源特色,稳定优化农业产业链,做大做强绿色加工环节,拓展特色健康文旅服务,构建“优农、强工、特旅”的湄潭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县域“一心一轴、三片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高质量推进旅游产业化,积极融入遵义市旅游高质量发展格局,建设中国茶海康养旅居生态圈,支撑建设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图 县域产业布局规划图
八、支撑体系
加快统筹基础设施协同发展,优化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环卫等设施空间布局,加快构建适度超前、绿色低碳、高效实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国土空间安全韧性水平,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推进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相关工作。
图 综合交通规划图
九、历史文化和风貌塑造
建立五级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统筹划定包括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城市紫线在内的历史文化保护线,多方式多途径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依托湄潭文化“创新精神”的突出价值,以“文化提振”为纲,构建“一主一副一带多组团”的历史文化保护格局,打造中国乡村文化试验区。
规划构建“一核一带六片”全县自然人文魅力景观体系。
一核。依托自然本底,打造魅力公共空间,塑造山水人文城市魅力核心。
一带。沿北部桃花江、南部湄江形成的山水田园风光带,提升沿线风貌特色,带动周边片区发展。
六片。划分桃花江乡村魅力景观、茶海观光魅力景观、传统村落魅力景观、茶乡体验魅力景观、凤凰山生态魅力景观、湄江河谷魅力景观六大片区,对景观风貌进行分区分类引导。
图 县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
十、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实施“东控西扩、南北提升“空间发展策略,城市空间沿湄江河谷、桃花江河谷呈带形展开,规划形成“一核三心、两轴五片”的城市空间结构。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能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中心城区范围内划定城镇开发边界23.83平方千米,规划常住人口23万人。以农贸街、复烤厂等区域为重点,有序推动城市更新,强化风貌管控,完善蓝绿网络,建设精致美丽的中心城区。
图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图 中心城区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图
十一、区域协调
以对外交通为引领,融入区域大交通骨架,支撑遵义交通“十字”骨架,构建开放格局,参与区域分工。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黔中城市群,联系华中地区及沿海地区,利用遵义航空、铁路、公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融入遵义和全国交通网络,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特色农业、旅游产业融入大区域分工。
十二、规划实施传导
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协调各类规划,形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三类,县级和镇村二级的空间规划体系,健全实施传导机制。
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中的主体责任。强化规划监督考核。完善落实规划配套政策,完善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的社会协同机制,建立规划动态评估调整工作机制。按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配合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动态监督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