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退后,让我来!”战士杜富国在进行排雷作业时,为保护战友身受重伤,失去双眼和双手。英雄精神不只是刹那间的生死抉择,更是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
胡志刚 摄
遵义是红色圣地,是红军走过的地方,杜富国从小听着革命先辈的故事长大,血液里的红色基因在涌动……
1935年1月7日,红军进占遵义城,3个多月的时间转战于黔北地区,是中央红军停留时间最长的地域,也是中央红军长征中进占的最大一座城市,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战役在此发生。
富有革命传统的遵义,在红军到达前,城内已有中共党员秘密宣传先进主张,动员组织了革命组织“红军之友协会”。1935年1月9日,遵义人民群众和各界开明士绅,在城南丰乐桥处欢迎红军入城。
1950年的丰乐桥(今迎红桥)
在红军转战黔北期间,有近5000名青壮年参加红军。遵义人民抢救、安置红军伤病员,掩埋红军烈士遗体,保护红军留下的物品,分散于各地的红军伤病员普遍得到救治与安置,并为红军筹粮、筹款、筹物资,配合红军打击反动势力。
红军从黔北转移以后,遵义广大群众依然坚持斗争,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保存、传唱红军歌谣,讲述红军故事,继续扩大红军的影响。
老区遵义对中国革命有着巨大贡献,这种红色情怀亦是一种爱国情怀。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遵义地方组织成为遵义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中流砥柱,成为抗日的后方重镇,接纳了陆军大学、浙江大学、第41兵工厂等上百个内迁机构和上万流亡同胞,抗日救亡宣传遍及城乡。遵义人民以粮食、武器和其他军需物资、工农业产品支援前线,慰问过境部队;遵义子弟走上前线,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游击区抗击日寇。据不完全统计,直接参战的遵义人约15万人。
1949年12月2日,中共遵义地委、遵义军分区暨川黔边区纵队、新青团,在原遵义师范大礼堂举行会师大会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红色情怀、爱国情怀,更是成为了一种浓浓的乡愁。
遵义涌现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党员干部队伍,在各族人民求发展、盼发展的强烈愿望下,激发出了建设黔北、发展遵义的火热之情。
湄潭核桃坝村原老支书何殿伦,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吃救济粮的村民,拦河筑坝、修水渠,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来,他又带领村民规模化种植茶叶,还提出“培育万元户、消除贫困户、家家农工商、致富奔小康”,建成了中国西部茶叶第一村。
▽湄潭县湄江街道核桃坝村
△黄大发
黄大发曾担任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20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
老红军李光在遵义会议会址前给青少年讲述长征经历
正是在社会各界正能量的感染下,遵义人既为生长于红色圣地自豪着,也严格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着自己的一言一行,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发出新芽、催生新绿。
有辞去工作创建遵义市义工联合会的卓先顺;也有十年来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时间10000小时的“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禹登容;还有把群众看得比天大的“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陈如亮……

今天,蕴含了这些宝贵精神财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已然成为遵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新的长征仍会有险阻,要从长征获取精神力量。”党史专家石仲泉来到遵义,将遵义会议精神表述为:坚定信念,忠诚革命;坚持真理,实事求是;顾全大局,民主团结;独立自主,开拓新局。
如今,遵义人正在这片红色浸润的土地上,开拓进取,敢闯敢拼;大胆开放,共谋发展;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全市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诠释着“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
来 源:遵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