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湄潭 » 红色文化

国家工业遗产丨湄潭中央实验茶场与浙大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1939年,中央实验茶场落户贵州省湄潭县,推开了中国现代茶业的第一扇大门。

1940年,国立浙江大学途经江南六省、行程2600公里,西迁来到遵义、湄潭和永兴古镇,开始长达七年的艰苦办学,创造了中国现代科教史上的奇迹。

在湄潭,中央实验茶场与浙江大学开展广泛合作,共同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为抗战,为中国现代茶业、科教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期间,浙大聘请中央实验茶场场长刘淦芝为农学院教授,其化学系帮助分析茶叶理化指标,农学院部分教授参与茶树害虫调查。中央实验茶场则成为浙大农学院学生实习和毕业分配单位,其中浙大生物系师生就常到实验茶场学习制茶和实习,并有部分浙大毕业学生到实验茶场工作。1942年12月,浙大农经系毕业生寿宇在刘淦芝和浙大农经系梁应椿教授的指导下,历时3年(1940—1942年),完成了湄潭茶叶产业的全面调查,写成《湄潭茶产调查报告》一文。

工作闲暇,刘淦芝常邀约浙大教授到茶场品茗吟诗。1943年,浙大在教育家江向渔、苏步青教授倡导下,成立了“湄江吟社”,与钱宝琮、王季梁、祝廉先、胡哲敷、张鸿谟、郑晓仓、刘淦芝7名成员,并称“九君子”。当年集会8次,创作258首诗词。这些诗词,题材广泛,凝聚了作者的一片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愁。期间,“九君子”还创作了60首茶诗,可谓字字珠玑,皆成名篇。这些诗词,不仅为湄潭的茶山茶海增添了无比绚丽的文化内涵,也为我国自唐代以来的茶史茶诗增添了璀璨华章。

除此以外,1943年秋,浙大和中央实验茶场还联合创办了西南最早的职业技术学校——贵州省立湄潭实用职业学校,以配合当时的贵州省农业建设,同时也为发展战时贵州经济、支持抗战,有计划地培养了农、桑、茶等专业的技术人才。职业学校先后开设茶叶、蚕桑和农业专业,招收来自湄潭、凤冈、余庆、遵义、务川等县的高小或具有同等学历学生,先后为战时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贵州培养了100多名茶叶专业人才。职业学校的开办,带动了黔北职业教育,促进了贵州省茶业和蚕丝业的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